工业4.0在中国:了解国内的透明工厂和中国智能工厂产业链 - 市场分析 - 产业资讯 -AGV产业联盟官方网站 -新战略机器人网-工业、服务、AGV机器人产业资讯传播者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正文
分享34K

工业4.0在中国:了解国内的透明工厂和中国智能工厂产业链

发布时间: 2016-01-12 10:01:21 来源:新战略机器人网

核心提示: 过去家电厂商生产家电都是基于用户调研这类市场研究,然后决定推出哪些款式,进行批量制造,渠道铺货,市场营销,最终到达消费者。批量生产模式不够弹性很容易造成库存压力,千篇一律的产品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未来的生产,一定是面向用户一切需求的个性化生产,满足动态、多变和丰富的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和弹性的生产方式。

工业革命正在中国发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到来”。海尔积极布局智能制造、构建透明工厂,拥抱物联网和互联网,深度参与到正在发生的工业变革,将享受到工业4.0的红利。

近日海尔举办了一个“三无”发布会,即无人、无现场、无产品,通过在其互联工厂安装多个摄像头向全世界进行实时直播,不论用户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手机或者PC实时观看海尔互联工厂的生产情况,海尔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其“透明工厂”理念,开放生产过程是海尔积极拥抱互联网、关注用户体验,逐浪工业4.0的体现。

究竟什么是透明工厂?

透明工厂是海尔一个新的制造体系,由各地的互联工厂构成,郑州空调智能互联工厂、沈阳冰箱智能互联工厂、佛山滚筒互联工厂,未来还将新建更多互联工厂。这些工厂具备以下特征:

大量应用机器人技术

工业机器人在最近两年技术飞速发展,富士康等知名制造商已开始大规模应用,亚马逊等技术范儿的电商平台在仓储物流中也在采用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

在制造业中采取机器人有很多好处。首先成本更低,在人力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更具优势;其次不知疲倦,持续工作;再次效率更高,与生产链其他环节无缝衔接;最后精度更高,机器人比人具有更高的精度。

海尔透明工厂采取了大量的机器人或者无人智能制造技术,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的不同生产环节,都在逐步过渡到机器人,例如青岛滚筒FPA内筒冲压是行业惟一能做出2mm的内筒孔径的,精度的提升带来更好的产品品质。

生产过程全透明开放

用户通过互联网在任何地方实时查看生产过程,起到监督者的作用。

在食品行业这一模式将具备很大优越性,出于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消费者期望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从农场畜牧等食材生产环节再到餐厅厨房这样的加工环节。例如乳业巨头伊利就有透明牧场计划。

海尔通过智能摄像头向外界呈现生产工序,与透明牧场有异曲同工之妙。主动透明化体现了其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和对自身制造能力的自信。如果有偷工减料之类的行为自然不敢公之于众。大量应用机器人这类炫酷技术,有助于给用户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物流环节的实时动态信息对于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供需模式

过去家电厂商生产家电都是基于用户调研这类市场研究,然后决定推出哪些款式,进行批量制造,渠道铺货,市场营销,最终到达消费者。批量生产模式不够弹性很容易造成库存压力,千篇一律的产品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未来的生产,一定是面向用户一切需求的个性化生产,满足动态、多变和丰富的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和弹性的生产方式。

海尔透明工厂与电商、众筹这些环节打通,实现了从批量制造到批量定制的转化。用户可根据喜好,选择不同颜色、款式、功能的家电,提交订单后,智能制造系统自动排产,自动传递给各个工序生产线及所有模块商、物流商,完成产品组装并达到消费者。

中国版的工业4.0

海尔大力投入透明工厂,是要抓住全球正在兴起的工业4.0浪潮。

工业4.0被视作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最后一次工业革命。我理解工业4.0是这样的:未来制造业将成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任何生产原材料都会具有信息属性,进而可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和物联网都结合起来。结合起来是手段,目标有三个:

1、全新的生产模式:中心化的工厂被分布式的生产替换,众筹等互联网催生的模式被嫁接到生产;

2、全新的生产过程:生产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机会应用新技术,比如3D打印、机器人、人机交互、远程控制、自动生产等等。

3、全新的供需关系:市场调研-批量生产-渠道销售的传统模式被倒置,基于互联网的C2B、大数据分析、P2P(共享经济)诸多模式,形成新的生产供给和需求的对接

智能工厂产业链分析

1
上游行业–传感器

近年来,传感器正处于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转型的发展阶段。新型传感器的特点是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而且可导致建立新型工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管“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其实最本质的变化是智能化生产,而在谷荣祥看来,传感器是整个智能化的关键。因为“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最核心的方面是智能制造,不管网络化还是数字化,最前端都将是智能化,但所有的这些都将离不开传感器

传感器产业作为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以其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渗透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等特点为世人瞩目。

2007-2014年我国传感器行业得到较好的发展,行业工业总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在GDP中的占比维持在0.10%-0.15%之间。

在国家大力加强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的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传感器行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成长空间可期。

2
上游行业–工业以太网

工业以太网作为一种高效的局域网络,从诞生之初,就担负着传感器数据传输、生产设备控制等功能,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厂信息化的基础。它的构建也就成为智能工厂建设的核心。

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自动化,仅是将生产过程作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业4.0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幅扩大,进而衍生出“智能工厂”的概念。它的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

工业以太网,互联互通、实时控制,进而实现安全、节能将是智能工厂的核心技术。具体而言,包括生产设备联网实现自律协调作业的M2M,通过网络获取大数据的应用,开发、销售、ERP、PLM、SCM等业务管理系统与实际生产过程之间的协同等。

因为现代智能工厂有四大关键点:一是要连接所有网络以拿到数据。二是要有智能机器。三是大数据,将所有设备、所有人连接后,所有数据都大批量传送到智能终端上。四是分析,得到数据后从中抓取出应用趋势来,提高设备状态的检测和预测水平。要形成高速传输、大数据,保证实时性、安全性和节能就变得十分关键。这正是工业以太网构建的要旨。

3
中游行业–工业软件

智能工厂将是工业软件产品创新的主线。机器层面,提高设备智能水平,改善性能和生产效率;车间层面,加强机器间通信协作,提高生产线的协同水平;工厂层面,优化和调度多车间、多生产线等生产资源,实现生产能力、供应链及市场需求的动态匹配。

4
中游行业–工业机器人

近两年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两化融合的稳步推进,中国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得到了全社会范围的广泛关注。随着产品性能提升的内在需求增加和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加大。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代表,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业机器人作为高科技装备,无论在推动国防军事、智能制造、资源开发,还是在培育发展未来机器人产业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些新兴的中低端市场也迅速扩大,如工程机械领域,某些过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石化、粮食、建材、化肥、饲料等领域市场需求也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通过拓展下游应用服务,开拓传统市场接纳新兴生产方式,家电、轨道交通、船舶等领域是机器人未来应用的主战场。在一般工业应用的新领域,如光伏产业、动力电池制造业,包括酒类、饮料、乳业、糖等在内的食品工业,以及化纤、玻璃纤维、五金打磨、冶金浇铸、医药等行业,都有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空间。

5
下游行业–智能物流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智能工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智能物流是工业4.0核心组成部分,是降低社会仓储物流成本的终极方案:在工业4.0的智能工厂框架中,智能物流仓储位于后端,是连接制造端和客户端的核心环节。与美国、日本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单位GDP中我国的仓储成本占比是其他国家的2-3倍,并且这一差值近些年来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而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具备劳动力成本的节约、对租金成本的节约、管理效率的提升等方面优势(我们估算自动化仓储在保证同等储存能力的条件下,可至少节约70%以上的土地和80%以上的劳动力),是降低社会仓储物流成本的终极解决方案。

多重因素影响下,智能物流设备在诸多领域成为企业替代人工、谋求转型升级的不二选择,物流领域也不例外。智能化物流装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从短期看,采用智能化物流装备会导致企业投入增加,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智能化装备给企业带来的人力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将使企业持续受益。

智能工厂发展趋势

智能工厂将更加智能、灵活和动态。

制造工艺的组织将不同,会与整个生产链协同–从供应商到物流到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跨越企业的各个部门紧密相连。

各个生产步骤将实现无缝连接。影响的过程将包括:工厂和生产规划;产品开发;物流;企业资源规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控制技术;现场的各个传感器和执行器。


【免责声明】所刊原创内容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战略机器人网无关。新战略机器人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zl机器人”的所有作品,著作权属于新战略机器人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散布、引用须注明原文来源。

分享到:

关闭对联广告
顶部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底部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
扫描微博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