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立集团工业机器人密度为461台/万名产业工人说起 - 市场分析 - 产业资讯 -AGV产业联盟官方网站 -新战略机器人网-工业、服务、AGV机器人产业资讯传播者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正文
分享34K

从海立集团工业机器人密度为461台/万名产业工人说起

发布时间: 5/25/2015 21:33:39 来源:新战略传媒

核心提示: 上千平方米的车间,机器人林立,几名工人隐现其间。”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来到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立集团”),包括钣金、电机、机加工等车间,九成以上的生产任务都由机器人代劳。

编辑观点

机器人换工人,是当前的一个热点,有望形成一股潮流。 至少在机器人产业的供给端,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据新战略机器人产研究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底,中国机器人企业超过600家,其中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多达60家。

一、需求端,不少企业已“尝鲜”

截至目前,海立集团九成以上的生产任务都由机器人代劳。工厂工业机器人密度为461台/万名产业工人,分布在钣金、电机、机加工车间,主要是解决零部件的上下料、移动、包装、装箱等问题。与进口机器人相比,国产机器人成本优势明显。海立集团购置的机器人中,国产机器人达60%。“故障”、“自动”、“人工”三档信号灯,即时显示生产车间的生产状态。除了生产车间,仓库也实现了自动化,使用无人搬运车优化输送路线,提高物流效率。压缩机外壳生产线原本全靠工人手工做,如今,流水线两旁站着的都是机器人、机械臂。工作人员在数字化工厂中央控制室里,实时监控各个生产车间。机器人的每个工序都有规定的位置,位置上有光电感应设备。如果产品放置偏离了设定区域,光电信号马上传送给机器人,使它停下来。

“上千平方米的车间,机器人林立,几名工人隐现其间。”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来到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立集团”),包括钣金、电机、机加工等车间,九成以上的生产任务都由机器人代劳。 受迫于劳动力短缺,海立集团于2007年开始转型,最先引进了两台钣金车间冲孔机器人。8年过去,海立集团的机器人团队愈加庞大,截至目前,共有137台机器人,无人车间产能达到400万/年台壳体。 海立集团是机器人行业需求端的典型代表。长三角、珠三角近几年结构性用工荒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机器换人”的路。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18万台,其中约1/5被中国企业购买。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资深成员穆罗引用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近几十年来,机器人的使用提高了17个国家的产能,使用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就业下降幅度却未必最大。 截至目前,中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拥有机器人的台数是20台,而韩国高达396台,世界平均水平是58台。对于机器人对人工就业的威胁,在中国,应该引起重视,但也别轻下结论。

二、技术、价格成国产机器人市场竞争短板

“70%的客户对我们的产品从期望到观望再到失望。目前像汽车、电子等高端行业的用户80%都倾向采购国外品牌,我们能切入的只有受人力成本上升被迫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中小企业。”在24日活动现场,国内机器人本体制造的代表,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部长李培基并不讳言目前国产机器人在市场推广上所遭遇的窘境。作为顺德本地的机器人应用大户,美的集团坦言,出于生产稳定性考虑,目前公司对机器人的采购往往会优先考虑国外品牌。“并不是是说国内就不可靠,近年来国内在控制器、变频器等机器人个别细分领域的研究发展也很快,但存在难以有效整合汇总的问题。”该公司先行研究高级工程师朱玉吾表示,企业对自动化大多是生产整线的需求,所以更追求设备的可靠性。


不过,现场也有机器人下游服务商认为,目前国产机器人市场竞争的短板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供货周期、后续服务及设备价格。“两年前国产与国外的价格差距大概是50%,但现在已经不到1/3了,事实上市场对技术的精度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我们如果能与国外品牌打价格战,肯定能脱颖而出。”

作为本土机器人集成应用商的代表,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工程部副总经理袁小云认为,每一个成熟的机器人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其背后都有一些大型应用企业的支撑,国产机器人的应用也需要本土企业进一步敞开心胸接纳。而李培基则建议,政府能通过政策补贴的形式,降低国产机器人的应用成本,从而激活国内企业的应用需求。

三、加快“机器换人”可借鉴德国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生产线上大量的机器人“新员工”上岗,由此而来对新人力资源的需求问题,也成为企业与技术界关注的焦点。

刚刚从国外考察归来的广东嘉腾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友现场分享了其在德国的见闻。过去两到三百人的工厂,现在两三个人就可以实现了,其中工业机器人只占其整个生产线30—40%,整个智慧工厂主要靠大量智能工具运转支撑。“生产这些智能工具需要大量懂得解决方案的人才,但目前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企业可能会投入很多钱,但最终产生不了效益。”

“中国的大学生这么多,如果能利用好,完全可能是实现工业4.0弯道超车的最好方式。”陈友表示,德国是将学生放在企业培养,国内也应该仿照借鉴,通过一年在企业的生产培养,提升整个国家智能制造的竞争力,也有利于解决就业。

同样看重人才问题,广州数控则更将目光瞄准与机器人相关的职业教育。李培基认为,目前机器人应用和维护领域的技能型人才比较紧缺,如果将职业教育能与国内的机器人合作联合培养,将有利于国产机器人在市场的推广。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张铁也认为,国内机器人厂商可与高校加强合作,仿照西门子等国外巨头进军本地市场的方式,在国内高校设置应用培训中心,加快机器人人才的崛起。

【免责声明】所刊原创内容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战略机器人网无关。新战略机器人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zl机器人”的所有作品,著作权属于新战略机器人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散布、引用须注明原文来源。

分享到:

关闭对联广告
顶部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底部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
扫描微博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